纽约马拉松 3小时46分,也许并不是一个很起眼的成绩,但却是其中一个我很乐在其中的在线一对一案例。


柏长是一位非常认真的跑者,他是去年Garmin PB班的其中一员,虽然跑力进步幅度非常大,从32上升到48.9,但在目标赛事渣打马拉松因为心情焦虑与药物影响,最终只跑出平PB的成绩 4小时34分。

而他的目标,是要取得BQ(波士顿马拉松参赛资格),完成六大马拉松。

我会说他非常认真,除了因为他坚持每天清晨吃完课表之外,在平常也会阅读很多跟跑步训练相关的读物,自己也在部落格上分享很多专业知识与心得,例如分享不同训练同期的总结,也翻译了汉森训练法的部分重要内容,相当用心(部落格连结)。

原本他打算沿用去年PB班的课表继续练,但由于一些因素,最后决定请我帮他开课表。为一位如此认真的跑者设计训练计划其实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情,他不时会提出有关训练的问题,作为教练,除了要能开出一份有效的课表之外,也必须要能够解答各种课表的目的以及所有相关的问题,同时也会强迫我想得更多,自然也学得更深。

在这25周训练计划中,我主要针对他续航力的部分加以改进,由于五月刚好要步入湿热的夏季,所以长距离课表大多依靠心率作为强度指标。一开始的长跑训练,在平均6:20~30/km的配速下心率就已经达到1区的上限(代表没办法跑太久),周跑量平均也只有40到50公里左右。

另外,比赛一开始冲太快也是他需要改善的问题之一,例如在八月底安排的一次五公里测验,第一公里配速4:10/km,最后两公里却掉到5:00/km,体感配速能力不佳,势必对马拉松成绩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我会提醒他在训练时(特别是长跑训练)要尽量做到平均或负向配速(negative splits,即后半段比前半段快),不要为了追心率而造成前快后慢。

随着天气逐渐变凉,加上续航力获得显著提升,训练课表开始转成以配速与体感为主,在计划中期的长跑平均配速已经提升到5:30/km左右,直到赛前两周跑了一次距离最长的课表:马拉松配速跑27公里(包含暖身跑),平均配速5:02/km,大大提高了跑者跟教练的信心。与此同时,周跑量也拉高至70公里以上,当中包括一周两次15公里以上的长跑训练,以及一次阈值强度间歇训练。

最后一个阶段的平均周跑量为67公里,平均训练指数124。

最后,他问我关于这次纽约马拉松的建议,以下是我给他的回复:

「长跑日跑什么配速,用什么体感去跑,比赛当天就维持一样;长跑日都怎么补给,比赛当天就照一样的方式补;装备、心态等都一样。简单一句:把比赛当作一次训练去跑。」

「不用去想比赛要跟平常有什么不一样,它就只是一次训练周期中最长的长跑罢了。」

至于最终的成绩,就得看天时地利人和了。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