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鑫是一位已经跟我合作一年多的跑者,全马最佳成绩是2015年在宜兰国道马的 3小时53分,但自此之后却开始经历一段很长时间的低潮,包括2016年3月万金石马拉松跑 4小时22分,同年11月宜兰国道马 4小时51分,12站台北半程马拉松 2小时10分,2017年2月渣打半马也只跑出 2小时13分。

如果是一般人,经历如此长时间的低潮,完赛时间愈来愈差,可能早就放弃对成绩的追求,或甚至讨厌跑步了;但腾鑫却从未放弃心中的目标,仍然相信终有一天能够再次突破。

在这段低潮中,虽然他一直很认真地完成我安排的训练计划,但不管我再怎么调整,他的跑步表现总是跟以往差一大截,跑力总是在35附近徘徊,甚至每况愈下,这让我相当困惑(毕竟我对自己的训练计划是很有信心的!)。所以,今年初我建议他到医院检查,才终于解开了我们心中的疑惑:原来是缺铁性贫血。

进行耐力运动时需要使用大量氧气,负责运送氧量的就是血液,贫血会让氧气无法被充分输送到肌肉细胞里。身体缺乏铁质的话会常常感到疲倦、无力、容易晕厥等,运动能力自然就受到影响,而这正是他成绩一直停滞不前的主因。

受到贫血的影响,不管对训练作出任何调整,2016年的当前跑力一直落在32~35之间,毫无起色。

问题得到解决后,4月起开始正式准备年底的台北马拉松,目标当然是突破个人最佳纪录。经过37周的漫长训练,看着他一步一步从解决贫血问题到步向体能巅峰,我有信心他已经有足够的能力达成目标。从上图可以看到当前跑力自今年4月起出现戏剧性的变化,从训练刚开始的34,上升到比赛前的47.8(对应马拉松成绩为3:23:02)。

虽然有信心,但终究还是会紧张,因为没有人知道比赛会发生什么事。我站在终点前盯着所有要进终点的跑者,时钟显示「3:24:XX」,我知道他快要回来了,看着跑者不断从我面前跑过,这几分钟就像过了一小时那么久。终于,他的身影出现了,时钟显示「3:29:XX」,他做到了!他真的做到了!

经过两年的等待与努力,终于可以将个人纪录改写成 3:53 → 3:30

值得一提的是,他在这场比赛中的配速也近乎完美,前半程1:45:16,后半程1:44:27,成功跑出负向配速(negative splits,即后半程比前半程快),代表对身体状况的掌握度非常好,其中最后一公里更跑出4:16的配速,表现出良好的续航能力。

赛前数据分析

在此提供一些他在准备台北马这段期间的数据与图表,让其他想要跑进3:30大关的跑者参考。

在赛前一天体能指数为16.5,其中在11月中的时候达到最大值19.6,随后训练量开始逐渐下降。比赛当天的状况指数为3.6,其中在10月底的时候曾下降到-9.0,但在高负荷的训练后都会安排休息与恢复日,所以大部分时间状况指数都落在0~-5之间浮动,到比赛日再将状况调整至高峰。

延伸阅读:状况指数的应用:更客观地减量,在比赛前达到最佳状况

上图是最近三个月的每周跑量与训练指数,平均每周跑62.6公里,其中训练里程数最高的一周落在10月中的80.4公里(最大值92.8公里为最后一周,需要扣除比赛里程)。每周训练指数平均值为132.2,训练指数是量化训练压力的指标,它能同时考虑到训练时间与强度,可以看到最大值同样出现在10月中,表示当周的训练压力最大。

延伸阅读:衡量每次训练的压力:训练指数

上图是从4月训练计划开始至12月台北马这段期间,将近九个月的训练总览,总计花了171个小时12分钟,跑了1859.3公里。从每月的跑量与训练指数可以看到更明显的趋势:训练量循序渐进地增加,训练压力最大值出现在10月,随后开始降低训练量,让身体在目标比赛时达至最佳状况。

有趣的是,11月的训练指数整体下降了,但当月跑量却达到最高的293公里,这是因为此时他的跑力已经有明显的提升,在相同强度下可以跑出更快的平均配速,所以虽然训练压力降低了,但总跑量却比10月份还要高一些。

延伸阅读:统计跑量、量化体能状况:体能分析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