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化训练:将体能一层一层迭上去

承鸿是跟我训练了一年多的马拉松选手,今年三月一场全马结束后,四月起开始备战年底的全马比赛,正式进入有氧基础期,训练量不断增加。从状况图表中的体能曲线(蓝线)可以看到不断上升的趋势,证明这段时间的训练量对他来说是能够有效建立体能基础的。另外,也可以看到疲劳曲线会有一定规律地上下起伏,因为他通常都是正常训练二到三周后,会进行一个礼拜的减量,这样的安排会直接反映在疲劳曲线(红线)上;从下图可见,从四月开始会不断地出现一个个红色的「小山丘」。

理论上,想要让体能进步的话,可以直接去观察RunningQuotient的体能曲线趋势,如果有稳步在上升就代表目前的训练量对你来说是有效的。而实际上,更大的训练量通常也代表着你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在跑步训练上,有氧底子必然会变得更加稳固,之后再利用「你要练什么」功能,换算出高强度间歇训练(第5区)或中强度训练(第2、3区)的训练量,将会取得更好的训练成效。(参考:利用训练指数来找出间歇该练几趟比较适合自己

相反,如果在身体没有其他异常的情况下(例如受伤或过度训练等),体能曲线是持平或下降,那么就代表你应该要开始增加目前的训练量,例如延长有氧长跑的时间,或是在同样的时间内以更高的强度去完成。

不过要补充一点的是,体能指数的高低并不一定会跟跑力呈正比。因为有时候只不过是跑了很多「没有目的性的里程数」,这些训练量不一定能帮助你的成绩更进一步,或是根本不是自己目前所缺乏的能力,所以跑量跟训练量都很大,但当前跑力曲线依旧是呈水平方向发展。


训练量适应

反观另一位跑者的状况指数图表,可以发现从四月到九月这段期间的体能指数曲线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虽然疲劳曲线有时候会有明显的起伏(比赛或大量训练),但大部分时间的训练量都没有为身体带来压力;压力不足,能力就不会成长。

会造成这样的情况通常都是因为训练的变化性不足,每次训练的内容与份量都差不多,初期也许还是会有成效,但长期下来身体会愈来愈适应,适应过后就不再会带来刺激,没有刺激就没有成长,所以体能也只会停留在同一个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