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分析的主角是国内的菁英铁人三项选手杨志祥,之所以会想要分享他的纪录,是因为他是我目前在RunningQuotient上所看到,触地时间与腾空时间数据表现最好的选手。这一篇文章会利用他在今年三次5公里的测验数据,来说明他的技术到底好在哪里。

测验与比赛除了可以知道自己体能的变化外,如果有搭配进阶的心跳带,也将会是检视跑步技术水平的好机会。志祥在今年3月底跟10月底分别上传了一次在操场进行的5公里测验纪录,然后在11月中参加了美津浓接力赛,他的棒次距离也刚好是5公里,所以可以顺便拿来比较;以下是这三笔纪录的摘要。

【2016.03.30】5公里测验数据
  • 测验时间:16分50秒
  • 实际平均配速:3分22秒
  • 平均心率(区间):183bpm(4.2)
  • 实时跑力:61.3
  • 训练指数:13.2

【2016.10.22】5公里测验数据
  • 测验时间:17分53秒
  • 实际平均配速:3分35秒
  • 平均心率(区间):186bpm(4.5)
  • 实时跑力:54.6
  • 训练指数:14.2

【2016.11.13】美津浓接力赛(5.04公里)
  • 测验时间:16分59秒
  • 实际平均配速:3分22秒
  • 平均心率(区间):188bpm(4.7)
  • 实时跑力:——
  • 训练指数:19.7

可以明显看到10月的测验成绩慢了将近1分钟,而且平均心率也增加了3下,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志祥在今年8月开始服役,训练时间相对压缩了很多;而3~5月的时候则是处于最佳竞技状态的阶段,所以3月的测验相当接近他的最佳成绩。

接近顶尖跑者的触地时间与腾空时间

不过,他在11月的美津浓接力赛,5公里跑出16分59秒,跟3月的成绩只相差9秒。我透过RQ的区段分析功能,分别把这三笔纪录的技术数据整理出来:

从这三笔纪录的技术数据比较中可以发现,志祥在11月接力赛的触地时间、腾空时间、移动参数与垂直振幅都比之前两次5公里测验进步不少,所以可以知道,虽然11月时他的体能退步了,但由于技术的进步,让5公里的成绩仍维持住很高的水平。

〈缩短触地时间──各项纪录保持者的跑步技术数据〉这篇文章可以看到,顶尖马拉松跑者的触地腾空比会刚好等于1,也就是触地时间与腾空时间会非常接近(世界纪录保持人的触地时间与腾空时间同样是162毫秒)。然而我在RunningQuotient上观察到大部分的业余跑者,他/她们的触地腾空比都会是2:1,甚至3:1也都大有人在,亦即触地时间会比腾空时间高出2~3倍,如果触地时间是250毫秒的话,腾空时间就只有80毫秒左右;这种跑姿我们会称为「竞走型跑法」,因为跑起来就像在竞走一样,两条腿快速转换支撑,但身体往前飞的时间却很短。

志祥在3月时的5公里测验触地时间为178毫秒,腾空时间151毫秒,可以算出触地腾空比只有1.18。虽然在10月的测验中略为退步,但到了11月中这些技术数据却又更上一层楼,触地腾空比降低至1.13(触地173毫秒,腾空153毫秒)。另外,3月的移动参数跟垂直振幅分别是5.6与9.5公分,到11月下降至5.4跟8.7公分,可以想象得到他的跑步动作变得更有效地把更多体重分配在前面(更能够利用重心落下来前进),同时也减少了身体往上弹跳的动作;简单来说,他移动得更有效率!

因此我非常好奇,到底志祥在当兵这段期间安排了什么样的训练,让他可以在有限的体能训练量下,借着跑步技术的提升让5公里成绩回到接近巅峰的表现呢?

练习跑快,才能跑得更快

我直接询问了志祥关于接力赛前的训练状况,以下是他的回答:

「我有特地针对接力赛进行调整,大概在9月中从部队出来后,先安排了4周的速度训练:35秒极速(跑步机时速21左右),每趟之间休息25秒,大约重复12到15趟。接近比赛的前4周安排了阈值训练,例如以自我感觉9.5成力跑 2分30秒(补充:配速约3分10~15秒,也就是志祥的5公里比赛配速,严格来说应该算是最大摄氧量的训练),每趟之间休息30秒,重复6到8趟。上一次5公里跑步测验(10月底)是在速度训练周期结束后进行的,那时间还没有开始进行阈值训练。」

上图是志祥其中一次速度(R配速)训练,可以看到触地腾空比刚好等于1:1,代表在R配速下他的技术就像顶尖跑者般优异。

从志祥的回答可以知道,由于要准备5公里比赛,所以在此之前主要都集中在高强度的训练。这样做除了可以让体能适应比赛的强度外,同时也能够让肌肉适应更好的跑步技术,因为只有在高速下才会发生:1. 更大的前倾角度,2. 触地时间降低,3. 后脚拉回身体下方的速度更快,以上统统都是跑得更快的必要元素,而且都不可能在长慢跑训练时锻炼得到。

我们可以从这篇文章可以学习到:

  • 只有真正的「快跑」才能学习跟训练到「跑快」的技巧,并转移到较慢配速的跑步动作上。平常进行技术训练只是为了学习动作跟技巧,以及强化身体对动作的知觉。
  • 长距离跑者不应该忽略速度训练,不能一直锻炼阈值配速以下的强度(例如E强度),要适时安排快步跑或R配速的强度,特别是在长距离慢跑后,以降低肌肉收缩变慢的幅作用,避免跑步技术每况愈下(习惯过长的触地时间、后脚拉回身体下方的速度变慢等)。虽然在半马或全马的时候并不一定会用上这样的速度,但已经有大量科学研究证实速度训练能够有效提高跑步的经济性,也就是在同样的配速下可以跑得更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