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和我合作将近两年的马拉松选手承鸿,正在为下一个全马PB努力当中,现阶段正进行速度训练周期,并于上周末(5/20)安排了一次1600公尺测验,用来检视训练成效。

为了让他的速度更进一步,每周会安排两次间歇训练,最近一周分别是300公尺*8趟(中间慢跑500公尺)跟400公尺*6趟(中间慢跑800公尺),慢跑时间大概是快跑的三倍以上。

经过五周的训练,300公尺每趟平均都落在50秒,最后两趟跑到49秒,400公尺则落在65到68秒之间,比去年都要更快且稳定,下面两张图是最近这两次训练的纪录。

300公尺*8趟(中间慢跑500公尺),每趟平均都落在50秒,最后两趟跑到49秒。

400公尺*6趟(中间慢跑800公尺)每一趟都落在65到68秒之间。

经过一周减量,身体从疲劳中恢复过来,测验当天状况指数回到0.1;1600公尺测验跑出4分48秒(平均配速2:59/km),比去年第一次测验进步了10秒,并几乎打平12年前在大学时期的1500公尺成绩4分28秒(平均配速2:58/km)。

1600公尺测验跑出4分48秒。

下表是最近四次测验的数据纪录整理:

可以看到最近一次在维持同样的步频跟垂直振幅下,触地时间、腾空时间以及步幅都有明显的进步,这代表完成时间缩短跟跑步技术的精进是有相关的。下面以图表的方式呈现这四次纪录触地时间(紫线)跟腾空时间(蓝线)的趋势,其中黄线是触地腾空比,即触地时间跟腾空时间的比值,这个数值愈低代表技术愈好,前进效率愈佳;可以看到承鸿的触地时间变短,同时腾空时间变长,两者愈来愈接近(往中间靠拢),所以触地腾空比也变得愈来愈低,只要有足够的体能维持技术,其他更长距离的成绩也将会更进一步。